夜間最小流量監測(Minimum Night Flow, MNF)是管網漏損控制中重要的手段,在管網漏損控制中具有以下作用:
l精確定位漏損區域,及時發現漏損點夜間用水需求最低,正常的用戶用水量較小,此時流量中的異常部分主要來源于管網的漏損。通過夜間最小流量的變化,可以更容易識別和定位可能存在漏損的區域。
l另外,通過監測夜間最小流量,可以評估閉合供水管網分區(DMA小區)的漏損情況,這對于節水管理至關重要。
l定量分析漏損程度,輔助漏損預測和定位通過比較夜間最小流量與正常基線流量,可以量化漏損水量,從而評估管網的漏損程度。這為后續的漏損修復提供數據支撐。
l優化檢漏效率,夜間最小流量數據可以幫助優先確定漏損嚴重的管段,指導檢漏隊伍的工作,提高檢漏效率,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。
l評估管網健康狀況,長期監測夜間最小流量可以反映管網的健康狀態。如果夜間流量持續上升,可能表明管道老化、接頭松動或閥門損壞等問題需要解決
l輔助漏損管理和節水決策,管網漏損控制需要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技術可行性。夜間最小流量監測提供了量化的數據支持,有助于管網管理者制定維護計劃、優化水壓管理策略或投資更新老化管道。夜間流量監測提供的數據也可以幫助管理者做出更合理的節水決策。例如,通過分析夜間流量數據,可以確定夜間流量估算標準,建立夜間流量與用水量的關系,計算供水分區的漏損水量,從而為節水措施提供數據支持。
l降低非收益水比例,減少漏損水量可以顯著降低非收益水(Non-Revenue Water, NRW)的比例,提高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運營效率。
實施中的注意事項
精準計量設備:夜間流量監測需要安裝高精度的流量計。
數據分析技術:需結合SCADA系統或其他大數據分析工具,以高效提取異常流量特征。
區域計量:在分區計量管理(DMA)基礎上進行夜間最小流量監測,效果更為顯著。
通過科學的夜間最小流量監測,供水企業可以實現從被動修漏到主動漏損控制的轉變,大幅提升供水系統的運行效率和可靠性。
夜間最小流量監測通常需要持續多少時間?
夜間最小流量監測通常在夜間用水需求最低的幾個小時內進行。一般建議的監測時間段為午夜到凌晨4點之間,這段時間大多數用戶的用水活動降到最低,數據相對穩定,更能準確反映管網的漏損情況。常見的監測時長安排:持續數小時監測:通常在午夜12點至凌晨4點,這一時間段能夠提供足夠的數據來分析夜間流量特性。長期趨勢監測:雖然夜間最小流量主要是在某個特定夜間時段監測,但為了分析漏損變化趨勢,可能需要連續數天甚至更長時間進行監測,以觀察流量變化的規律性和偶發異常。
夜間最小流量監測的操作步驟
夜間流量監測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:
① 建立監測系統,需要建立管網壓力監測與流量數據采集系統,這是進行夜間最小流量分析的基礎。
② 數據采集:通過安裝在管網中的流量計和壓力設備,實時收集流量和壓力數據。這些數據對于后續的分析至關重要。
③ 夜間流量數據分析:在夜間用水量較低時,通過分析流量數據來確定管網的最小流量。這一步驟可以幫助識別管網中的漏損。
④ 確定夜間流量估算標準:建立夜間流量與用水量的關系,以計算供水分區的漏損水量。這通常涉及到統計學方法,以確定夜間合法用水量,進而得到夜間最小流量基準值。
⑤ 數據分析方法:利用統計學方法確定夜間合法用水量,例如,通過分析大頻率、高精度的夜間實測流量數據,發現夜間不同時段DMA流量近似滿足正態分布,其最小值近似接近真實漏損。。
⑥ 應用置信區間:在某些情況下,采用置信水平(如95.5%)和置信區間(如μ-2δ,μ+2δ)進行分析,以消除實測數據的誤差和干擾影響,得出小區的真實漏損水量。
· ?
丨相關方案丨
![]() |
Copyright ? 2022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冀ICP備12015236號-1